為深入貫徹愛國主義教育要求,切實提升青年學生法治素養,2025年9月3日至9月24日,江蘇大學文學院漢語2401團支部、漢語2402團支部在該校統籌開展以“融史鑄魂 普法潤心”為核心的多維主題團日活動。通過“9·3”勝利日閱兵觀禮、校史館沉浸式參觀及法治宣傳教育系列主題活動,緊扣“銘記歷史、堅守法治、勇擔使命”主線,引導支部成員在沉浸式體驗中重溫歷史榮光、感悟校史精神、掌握法治知識,進一步筑牢理想信念根基,為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積蓄精神力量。
觀“9·3”閱兵:在震撼場景中激揚愛國情懷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閱兵式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為銘記歷史、傳承精神、砥礪奮斗初心,江蘇大學文學院漢語2401團支部、漢語2402團支部組織全體同學集中觀看了閱兵直播。
圖為江蘇大學文學院漢語2401、漢語2402團支部成員觀看“9·3”勝利日閱兵。喻朱奕 供圖
熒幕上,鐵甲生輝、步伐鏗鏘,展現的是我國強大的軍事實力,更是捍衛和平的堅定力量。抗戰老兵們熱淚盈眶的畫面,更讓同學們明白如今的和平來之不易。功勛戰旗與新型裝備交相輝映,歷史與未來在這一刻莊嚴交匯——同學們所見證的,不僅是一支現代化軍隊的威武英姿,更是一個民族從苦難中覺醒、在奮斗中復興的精神征程。
致敬不朽勝利,青春同心共鳴。觀后,漢語2401班王子軒同學結合專業談感悟:“作為漢語專業學生,我們不僅要銘記歷史,更要通過語言文字講好中國抗戰故事,讓和平精神傳遞得更遠。”大家一致認為,在未來的征程中,將以青春之我、奮斗之我,把對祖國的深沉熱愛融入每一堂課、每一次實踐,書寫屬于江蘇大學文學院學子的擔當與答卷。
探校史館:在辦學實踐中錨定成長方向9月15日上午,江蘇大學文學院漢語2401團支部、漢語2402團支部在輔導員申彤彤老師的帶領下有序走進校史館,以“校史與新中國史”聯動為核心,開啟一場兼具歷史厚度與思想深度的沉浸式學習之旅。
圖為江蘇大學文學院漢語2401、漢語2402團支部共同參觀校史館。喻朱奕 供圖
步入校史館序廳,講解員以時間為脈絡,從建校初期的辦學初心講起,重點串聯起江蘇大學與新中國發展同頻共振的關鍵節點:建國初期,學校響應國家農業現代化號召,自主研制的農機設備曾在全國多地推廣,助力解決農業生產“用工難”問題;改革開放后,緊扣產業升級需求,為制造業培養大批技術人才;新時代以來,主動對接“鄉村振興”“科技自立自強”等國家戰略,在智能農機、綠色能源等領域取得多項科研突破,成果多次獲得國家級獎項。
在史料展區,同學們凝視著雙重歷史印記:泛黃的1950年代辦學檔案,既記錄著江蘇大學初代教師的育人初心,也折射出新中國初期教育事業的探索;標注技術參數的農機研發手稿,字里行間的嚴謹執著,既是校史科研精神的體現,也是新中國工業從“跟跑”到“領跑”的微觀縮影。這些史料生動詮釋“自強厚德,實干求真”的精神內核,同學們紛紛拍攝記錄,輕聲交流體悟。
圖為江蘇大學文學院漢語2401、漢語2402團支部的同學們相互交流心得,分享感悟。喻朱奕 供圖
參觀中,申彤彤老師結合雙史邏輯延伸講解。在“服務國家需求”展區,她指著史料說:“大家學漢語專業,看似和工科成果關聯不大,但‘服務國家’的內核是共通的——你們可以用文字講好鄉村振興里的中國故事,這就是在把校史精神、新中國史底蘊轉化為青春擔當。”這番話讓同學們茅塞頓開,清晰了個人成長與校史發展、國家建設的契合點,切實推動雙史學習轉化為成長動力。
普法治知識:在互動宣傳中強化法治素養為深入貫徹依法治國理念,落實推進法治宣傳教育,積極營造“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濃厚氛圍,江蘇大學文學院漢語2401團支部、2402團支部聯合舉辦了以“守望成長,法治護航”為主題的法治宣傳教育班會。
班會過程中,同學們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在剖析案件事實的同時,追溯其背后的法律邏輯與適用依據。在理論交流不斷深入的基礎上,同學們自發進入模擬法庭的實踐演繹環節,通過角色代入與流程模擬,體驗司法程序的嚴謹與法律運用的精微,讓法治信仰在沉浸式的學習體驗中悄然扎根。隨后,主持人圍繞“如何預防違法犯罪”組織專題討論,進一步強調知法、守法在個人成長與社會參與中的重要意義。
圖為江蘇大學文學院漢語2401、漢語2402團支部法治理論交流現場。喻朱奕 供圖
本次活動不僅是一次生動的法治課堂,更是一堂深刻的人生課程。在鮮活的現實情境下,有效地提升了同學們的法治素養與運用法律的能力,大家紛紛表示對法治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與認同。
此次系列活動以“歷史與法治雙輪驅動”為理念,通過“閱兵觀禮強認同、校史研學鑄精神、法治宣傳樹意識”多主題、多形式的有機融合,打破教育場景壁壘,實現了“歷史教育”與“法治教育”的深度協同推進。從校史精神里汲取奮進力量,在尊法守紀中涵養法治素養,吾輩青年當不斷奮進,最終成長為兼具家國擔當與法治意識的時代新人,為民族復興大業注入青春動能。
(通訊員:姜淼、袁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