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我們跟隨著“三下鄉”社會實踐隊的旗幟,走進了遠離城市的鄉村。我們懷揣著傳播知識、服務鄉村的熱情,卻未曾想到,第一堂最“接地氣”的課,竟是從一堆“剩菜剩飯”開始的。
初到鄉村:被忽視的“廚余垃圾”
抵達實踐地之初,鄉村的青山綠水讓我們心曠神怡。但很快,我們注意到一個與這美景不甚和諧的場景:在村頭巷尾、田間地頭,時常能看到隨意傾倒的剩菜剩飯、瓜果皮核。這些廚余垃圾 (Food Waste) 要么與塑料瓶、廢紙張混合堆放,要么被直接喂給家禽家畜,甚至就地焚燒填埋。
我們帶來的宣傳海報上,清晰地印著“廚余垃圾”的分類標識,但對于當地村民來說,這還是一個非常陌生的概念。“爛菜葉子不就是土里來的嘛,扔地里有啥關系?”一位大叔的話,代表了村里普遍的看法。
一堂“廚房里”的環保課:從“為什么”到“怎么做”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實踐隊決定調整計劃,將“垃圾分類”尤其是“廚余垃圾處理”作為我們本次環保宣講的重點。
“翻譯”知識:從“Food Waste”到“泔水”
我們意識到,生硬地使用“廚余垃圾”這個書面語,效果有限。隊員們發揮創意,手繪了更直觀的宣傳畫,并用當地方言解釋。我們把課堂搬到了村委會的食堂和村民家的廚房,指著眼前的剩菜剩飯說:“這些‘泔水’,分開扔、處理好,能變成寶!”
講清利害:小垃圾,大問題
我們向村民解釋,混合堆積的廚余垃圾會滋生細菌、蚊蠅,污染水源和土壤;直接焚燒會產生有毒氣體;而未經處理的廚余垃圾喂豬,還可能傳播疾病。這些實實在在的利害關系,引起了大家的重視。
給出方案:變廢為寶,簡單可行
光講問題不行,關鍵要提供解決方案。我們重點推廣了兩種簡單易行的方法:
制作環保酵素:我們現場演示,用紅糖、廚余鮮垃圾和水按比例混合,發酵成環保酵素,可用于清潔、施肥,深受村里阿姨們的歡迎。
鼓勵堆肥還田:我們建議有菜園、果園的農戶,就地挖設堆肥坑,將廚余垃圾與枯枝落葉混合堆積,轉化為有機肥料,真正做到“落葉歸根,垃圾變肥”。
我們的收獲:比課堂更深刻的成長
這次圍繞“廚余垃圾”展開的實踐,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它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環保不是城市精英的專屬話題,更是關乎億萬鄉村居民生活質量的現實課題。作為大學生,我們不再是紙上談兵的理論家,而是真正俯下身子,去傾聽、去觀察、去溝通,用智慧和汗水,將課本上的“垃圾分類”知識,轉化成了解決實際問題的“金鑰匙”。
“三下鄉”的意義,正在于此。它讓我們走出象牙塔,在廣袤的鄉土中國,讀懂最真實的國情。那一張小小的“廚余垃圾”圖,不僅是我們帶去鄉村的科普工具,更成為了連接我們與鄉村、理論與實踐的一座橋梁。當環保的種子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我們相信,鄉村的明天,一定會更加潔凈、美麗、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