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風裹挾著城市的煙火氣,我們大學生“三下鄉”志愿服務隊懷揣著推廣環保理念的初心,走進了[小區名稱],將垃圾分類實踐作為連接校園與社區的橋梁,在樓棟之間、庭院之中,與居民們共同描繪綠色文明的生活圖景。
初入小區調研,我們發現這里雖已配備分類垃圾桶,但“形同虛設”的問題較為突出。不少居民圖方便,仍將廚余垃圾、塑料瓶、廢舊電池等混裝投放,分類標識磨損模糊、投放點清潔不到位等問題,也讓垃圾分類的推進陷入瓶頸。通過與物業溝通、發放調查問卷、和居民面對面交流,我們了解到,多數居民對垃圾分類的政策要求有所耳聞,但具體分類標準記不住、分類后處理流程不了解,部分年輕人因工作繁忙缺乏堅持的動力,老年人則因習慣難改不愿配合。
找準問題根源后,我們量身定制了“立體式”推廣方案。在小區廣場舉辦“垃圾分類嘉年華”主題活動,用趣味互動打破認知壁壘:我們將分類知識改編成情景劇,邀請小朋友們上臺演繹“垃圾的旅行”;設計“分類大轉盤”“垃圾速配”等游戲,讓居民在歡聲笑語中牢記“可回收物、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分類標準;現場設置咨詢臺,用圖文并茂的手冊解答居民疑問,比如“外賣盒里的剩菜要倒出歸為廚余垃圾,盒子洗凈后才是可回收物”“過期藥品屬于有害垃圾,需單獨投放”。
針對不同群體的需求,我們開展精準化服務。組建“青年宣講小隊”,上門為上班族發放印有分類口訣的便攜卡片,推薦實用的分類收納神器;成立“銀發幫扶組”,一對一指導老年居民識別垃圾類別,幫忙貼好家庭分類垃圾桶標識;聯合小區物業,優化垃圾分類配套設施,更換清晰醒目的分類標識牌,增設夜間照明設備,安排志愿者在早晚投放高峰時段駐點督導,現場示范分類方法。此外,我們還發起“垃圾分類打卡挑戰”,居民通過拍照記錄每日分類情況,累計打卡可兌換環保綠植、垃圾分類袋等禮品,激發大家的參與熱情。

圖為宣講內容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小區的垃圾分類情況煥然一新:混投現象大幅減少,分類垃圾桶內的垃圾“各歸其位”,投放點變得整潔有序;越來越多的居民主動加入分類行列,不少家庭形成了“買菜自帶布袋、垃圾主動分類”的好習慣,鄰里之間還興起了“分類比拼”的新風尚。物業負責人欣慰地說:“大學生們的到來,讓垃圾分類從‘要我分’變成了‘我要分’,小區的文明程度都跟著提升了!”
此次城市小區三下鄉實踐,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垃圾分類是城市文明的“試金石”,也是青年擔當的“練兵場”。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我們不僅是環保理念的傳播者,更是文明實踐的推動者。看著小區因垃圾分類變得更加整潔宜居,居民們的環保意識不斷提升,我們愈發明白,青年力量或許微小,但只要扎根基層、精準發力,就能為城市治理注入鮮活動力。未來,我們愿繼續做垃圾分類的踐行者與推廣者,讓綠色理念滲透到城市的每一個角落,讓文明之花在小區綻放得更加絢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