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六盤水師范學院數字童舟·黔行守護實踐隊懷揣著熱忱與擔當,奔赴六盤水市鐘山區南開鄉合興村,開啟了為期七天意義非凡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此次活動聚焦新媒體對留守兒童價值觀的影響以及紅色文化教育的普及狀況,致力于將新媒體技術與紅色文化傳播緊密融合,為留守兒童的精神文化培育和紅色文化傳承貢獻青春力量。
深入調研,洞察兒童需求 實踐隊抵達合興村村委會后,與村委會負責人陳引進行了深入交流,了解到村里存在眾多留守兒童,他們的監護人大多外出工作,孩子們只能與爺爺奶奶在家種植煙草維持基本生活。在村委會的大力支持下,實踐隊獲取了留守兒童的名單和基本資料,隨即馬不停蹄地展開走訪調研。
實踐隊率先走進陳殿會和陳靜琦姐妹家中。初次見面,姐妹倆十分害羞,不敢言語。實踐隊員們便先與她們的爺爺奶奶親切交談,了解家庭情況,隨后逐漸引導姐妹倆參與交流。一開始,無論隊員們說什么,姐妹倆都默不作聲,隨著交流的深入,氛圍逐漸活躍起來,她們才慢慢開口。通過交流與調查問卷的填寫,實踐隊了解到她們很少接觸手機和電腦,對基本的新媒體技術一無所知,更缺乏紅色文化知識。

(圖為實踐隊指導小朋友填寫調查問卷的場景。勾興敏供圖)
當天下午,實踐隊陸續走訪了十個小朋友的家,開展調查問卷填寫工作,并在過程中向孩子們普及紅色文化知識。孩子們對實踐隊的到來興奮不已,甚至跟著隊員們一同前往農戶家中。
校園訪談,探尋教育現狀 7月7日,實踐隊前往南開鄉合興村合心小學。通過采訪夏虎營老師得知,部分留守兒童因需要用手機與父母聯系而接觸手機,但手機也帶來了一些不良思想。學校雖會組織紅色教育活動,可孩子們興趣缺缺。

(圖為實踐隊采訪合心小學夏虎營老師的場景。勾興敏供圖)
為了激發孩子們對紅色文化的興趣,實踐隊在老師的協助下,以PPT講解的形式,穿插大量案例和視頻,為孩子們進行全面、生動、直觀的紅色文化知識普及。普及結束后,實踐隊組織孩子們撰寫“給革命先烈的一封信”,還鼓勵孩子們讀給大家聽,極大地增強了互動性,讓孩子們在參與中加深對紅色文化的理解與感悟。

(圖為實踐隊為合興村孩子們普及紅色知識的場景。勾興敏供圖)
鄉村交流,感受發展變化 7月8日,實踐隊來到六盤水市鐘山區月照街道獨山村。與獨山村村委會負責人劉湯勇交流后了解到,由于當地旅游業的發展,許多人返鄉,留守兒童數量大幅減少。這一變化讓實踐隊看到了鄉村發展對留守兒童問題的積極影響,也深刻感受到鄉村振興戰略在改善民生方面的顯著成效。
7月9日,在劉湯勇的帶領下,實踐隊深入基層,走進農戶家中,詳細了解孩子們對新媒體的使用情況和對紅色文化的了解程度,并進行調查問卷的填寫,共走訪了十余家。每一次交流都是一次心靈的觸碰,隊員們認真傾聽孩子們的心聲,記錄下他們的需求與困惑。
紅色宣講,厚植家國情懷 7月10日,在居委會的大力支持下,二十幾名孩子齊聚居委會。實踐隊向孩子們講述了貴州“黃金十年”的發展成就,直觀感受到貴州的發展現狀。同時,實踐隊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開展了一場生動有趣的紅色文化教育知識普及活動。在活動中,實踐隊結合時代發展脈絡與地方特色,引導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厚植家國情懷,增強對家鄉的認同感與歸屬感,鼓勵孩子們樹立遠大志向,為家鄉的未來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宣講結束后,實踐隊再次組織留守兒童撰寫“給革命先烈的一封信”,并幫助他們讀給大家聽。孩子們稚嫩的聲音飽含著對革命先烈的敬仰與感恩,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厚植了家國情懷,增強了對家鄉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圖為小朋友讀自己寫的信的場景。李佳樂供圖)
在接下來的兩天里,實踐隊繼續進行入戶調查,重點了解孩子們對新媒體的使用情況以及紅色知識的普及程度。通過與孩子們和家長的深入交流,實踐隊發現,新媒體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孩子們的視野,但也需要正確引導。而紅色知識的普及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孩子們對革命歷史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此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讓實踐隊深刻認識到留守兒童在新媒體時代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也感受到紅色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隊員們表示,將持續關注留守兒童的成長,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幫助與支持,讓他們在溫暖與關愛中茁壯成長,傳承紅色基因,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通訊員譚建容勾興敏)

(圖為實踐隊與獨山村孩子們的合影。李佳樂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