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北京林業大學“秦韻拾萃丹林藥語”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抵達留壩縣,正式開啟為期數日的調研之旅。此次實踐旨在深入考察當地林下經濟發展現狀,重點剖析以“藥食同源”中草藥為核心的林下種植模式的機遇與挑戰,并結合留壩深厚的文化底蘊,探索產業與文化融合發展的創新路徑,最終將調研成果轉化為助力鄉村振興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行動。

在縣林業局、林業站相關負責同志的陪同下,實踐團成員首先深入當地核心種植基地。踏入郁郁蔥蔥的板栗林,腳下是長勢喜人的黃精、淫羊藿等中藥材,林間不時掠過土雞的身影,蜂群在花叢中忙碌穿梭——這種“林+藥+禽/蜂”的復合經營模式,讓團隊成員直觀感受到了林地資源的立體利用價值。“一塊土地實現三次收益”,當地林業干部的介紹讓團隊成員印象深刻。據了解,這種創新模式通過科學搭配林下作物與養殖品類,既保護了森林生態,又顯著提升了單位面積的經濟產出,已成為留壩縣推廣綠色循環經濟的典范。團隊成員仔細記錄了中藥材的生長周期、養殖品類的經濟效益等數據,為后續分析積累了第一手資料。

離開種植基地,實踐團一行來到被譽為“陜南第一名觀”的張良廟。這座承載著千年歷史的道教名觀,青磚灰瓦間流淌著古樸氣韻,殿宇樓閣中沉淀著厚重人文。團隊成員在講解員的引導下,逐一參觀了授書樓、三清殿等標志性建筑,聆聽“張良辟谷”“明修棧道”等歷史傳說,深刻體會到道教文化中“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核心理念。“道教文化中對草木的認知與利用,與‘藥食同源’理念高度契合。”團隊帶隊老師指出,張良廟不僅是宗教活動場所和文化遺產,更蘊含著可與現代林下經濟深度結合的文化基因。例如道教養生智慧中對中草藥的運用,可為林下產品開發提供文化背書,這一發現為探索“文化+產業”模式提供了重要啟發。
在留壩縣秦嶺山珍物流中心,團隊成員詳細考察了當地特色農產品的集散體系。從中藥材初加工到包裝倉儲,從冷鏈運輸到電商對接,現代化的物流網絡讓深山里的“土寶貝”能夠快速走向全國市場。工作人員介紹,依托這套流通體系,留壩的中草藥、山珍等產品年銷售額已突破千萬元,直接帶動數百戶農戶增收。而在縣城里的“秦嶺草本茶鋪”,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更讓團隊眼前一亮。店內十余款特色茶飲均以“藥食同源”為核心理念,將當地產的黃精、杜仲等中藥材與現代奶茶工藝巧妙融合。抿一口溫潤的草本奶茶,既能品味到植物的天然清香,又能感受到現代飲品的順滑口感,傳統養生智慧與現代消費需求在此達成完美平衡。店主表示,這種創新產品不僅受到本地居民喜愛,更成為游客爭相打卡的“留壩伴手禮”。

隨著調研的深入,實踐團成員逐漸清晰地認識到留壩發展的獨特優勢:以“藥食同源”中草藥為核心的林下經濟,既盤活了生態資源,又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而張良廟所代表的道教文化、草本茶飲體現的傳統智慧,則為產業注入了獨特的文化附加值。這種“生態+產業+文化”的三重優勢,正是留壩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寶貴財富。為更好地推廣留壩經驗,團隊結合調研所見所感,精心設計了主題宣傳海報,通過視覺化呈現,生動展現當地“林下掘金”與“文化賦能”的融合圖景。實踐團負責人表示,后續將系統梳理調研數據,深入分析發展瓶頸與潛力,形成具有實操性的建議報告,并借助海報、短視頻等多元傳播載體,持續助力留壩將生態與文化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
此次留壩之行,不僅讓北林學子在實踐中深化了專業認知,更彰顯了高校服務地方發展的責任擔當。未來,團隊將繼續發揮學科優勢,為推動漢中地區鄉村振興與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青春智慧與高校力量。
